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二教案

初二物理温度教案通用2篇

时间:2023-11-26 08:32:39 初二教案

初二物理温度教案 篇1

  课题: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能用速度描叙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2)经历建立速度概念的过程,理解速度的定义 方法——比值定义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原来比较熟悉的速度,会有新的、更加透彻的认识,从中体验到科学方法的魅力,启迪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周围的物理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经历建立速度概念的过程。

  2.理解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难点: 1.理解速度定义中的”单位时间”。.速度单位换算,用公式司求解物理题。

  教学方法

  采用观察、讨论、计算、讲授的方法。

  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计算机及大屏幕。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视频展示:蜗牛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自行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沿直线飞行,??

  提问: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运动的快慢不一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7.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多媒体课件)二.进行新课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的两种方法 活动1:谁跑得快?

  播放视频:2007年第1届世界田径锦标赛110米跨栏决赛。当比赛进行到中途时,暂停播放,问学生:就现阶段来说,谁跑得最快?你是如何判断的?

  学生回答后,继续播放,直至运动员全部到达终点,再问:到达终点后,裁判员是如何比较他们快慢的?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一是“相同时间比路程”,二是“相同路程比时间。

(二)速度及其计算公式

  展示:豹子与老虎奔跑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它们的运动的快慢呢?

  提出问题:豹子与老虎奔跑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呢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出分别求出它们在1秒钟内通过的距离来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在此基础上引入速度的概念。

  1.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课件展示)

  2.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v— 速度

  s— 路程

  t—时间

  v=s/t(课件展示)

  3.单位:国际单位制(SI)中的单位是: 米/秒(m/s),其他常用单位:千米/时(km/h)(课件展示)

  引导学生推导、掌握速度单位间的换算:1m/s=/h 强调速度单位的读法。4速度的计算

(1)多媒体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求解,注重强调解题规范。(2)学生练习(多媒体出示练习),巩固用公式求解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视频展示:流星划过夜空、特技飞行场景,让学生意识到物体做机械运动时,总要经过一定的“路线”。

  课件展示:教材图7—

  15、图7—16,引导学生观察并体会“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的含义。活动2:比较汽车速度的变化

  课件展示教材图7—17,引导学生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计算汽车在各段时间中的速度值,然后分析比较计算的结果,看(a)、(b)两图汽车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师生共同得出机械运动的分类(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列举出生活中一些机械运动的事例。学生阅读:“信息浏览”一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

  学生抢答:下面给出的速度值,可能是那些运动物体的大致速度,看谁猜得对。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的主要内容。(课件展示)

  四、布置作业:课本P46页第2、5、6题。

  板书设计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相同路程比时间

  相同时间比路程

  二、速度及其计算公式

  1.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2. 公式: v=s/t

  3. 单位:1m/s=/s

  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变化的直线运动。

  教学反思

  1.教学中由学生观察,自己归纳出速度的概念,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2.教学中可以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完整理解。

  3.教学中变速直线运动难度比较大,教师应降低难度,使学生学的更轻松。

初二物理温度教案 篇2

  熔化和凝固

  一、知识要点

  1、物态变化

  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2、固体的分类

(1)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如海波、冰、食盐、萘、石英、各种金属等。(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无熔点)。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注: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关键是,看物体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初中考得最多的非晶体是:玻璃、蜡烛的蜡。

  3、熔化【重点】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注:融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比如冰化成水这个过程,我们说冰在融化,这个过程是吸热过程,好比冰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融化一样。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3)熔化规律:

①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②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例: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

  分析:

  AB:固态(吸热升温)

  BC: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CD:液态(吸热升温)

  DE:液态(放热降温)

  EF: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FG:固态(放热降温)

  该图说明:① 该物质是晶体。② 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③ 该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都不变。(4)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5)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 萘的熔点为

  C。当温度为790

  C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0

  C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

  C时,萘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 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 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

  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0

  C,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0

  C,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0

  C,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6)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0

  C的冰比00

  C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4、凝固【重点】

(1)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的过程需要放热。(2)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3)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4)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5)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

  5、热传递: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热传递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

  注:热传递必须要有温度差,就像开空调的卧式没有关门,而客厅的“热空气”就传递到卧式,使得卧式的温度上升。所以为了节能,我们开空调时要关好门窗,早上要开窗通风。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