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读后感

《白说》读后感6篇 读白说的读后感3000字

时间:2024-03-24 18:58:14 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白说》读后感6篇 读白说的读后感3000字,供大家赏析。

《白说》读后感6篇 读白说的读后感3000字

《白说》读后感1

  先说说白岩松吧,知道他的名字是因为央视。知道他的人是柴静的《看见》有提过,真正的喜欢是在《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吻合了我之前碎片想法及弥补了我所不知道的中国片段。

  再来说说书吧,书里写的是:近几年来白岩松在各场合演讲内容的集合。

  看完书之后的感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有些内容,我尚未懂得,有些已知的观念,又让我重塑了一番。有些理念,我更加坚定,有些做法,我非学不可。

  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

  一、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白岩松在给学生的《传家》书中的扉页中写道:“人生如茶须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内心气躁的我,强迫自己慢慢细读,依旧不懂个中味道。深懂人无完人,事无完美。于是,幸福之于我,物质刚好,情感淡浓相宜,精神丰盈。

  欲望适可。相信一切都会有最好的安排。

  二、做点无用的事儿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总是带有目的性地为人处事。做每件事,想着利益和捷径。于是,我们错过好多好多该有的经历和风景。我也曾在生活里尖锐地提问过,请直接告诉我,我要怎么做,才能到达我想要的那个结果。现在想来害臊,因为急功近利,弄巧成拙的事不少、腰折的事也不少,成功的曲指可数。

  绕过该有步骤,揠苗助长后,发现该来得总是会来的。再后来,我不再去纠结我做的每一件事有什么意义,我知道,只要我开心,只要我用心,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所以,我发呆,天马行空,觉得自己相比以前的自己有所不同。

  三、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输得体面,并且有尊严。这一段提到,他在伦敦奥运会报道时,奥组委的回答:体育教会孩子如何去赢,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我们都知道中国教育有弊端,从80年代的教育顽抗到90年代,然后80年代的父母依旧重蹈着教育着00后的孩子。现实告诉我,我们真的只是说说而已,别在意。

  几乎没有一个父母一个老师一所学校教育孩子如体面且有尊严地输。我们一代代的传承着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父母,别人家的老师。我们极其重视成功,也相对放大了挫折,却没有人告诉我们,要以怎样的心态和应对能力去面对。我们不断折腾着折腾着,流着泪告诉自己,我要坚强,我是打不死的小强,然后,继续折腾,很少人能破茧成蝶。即使,我们还心心念念着,失败是成功之母。

  但是,请记住:败局可以催生变局,前提是,你有意志和能力。成败不在当下,而在历史。

  共享白岩松的一句话:在一个大时代里,如果你受到很多委屈或者不平的待遇,别着急,把它交给时间。保持冷静,继续前行。

  四、致青春: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

  我一直自卑地觉得,我不会思考,没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是一个三观可变的人。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没有独立的视觉和缺乏语言表达能力。但是,我愿意学习,也还在学习的路上,有一天我会变得更加善于学习。我也会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的人。

  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请去寻找第二个答案。

《白说》读后感2

  对于名人,我们习惯性仰视,仰慕其光鲜亮丽的一面,感叹命运的不公。其实,名人也是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们也很普通,也很平凡,只是他们认真地过好普通、平凡的日子,才成为名人。借用白岩松的说法,我们需要平视,才能走近真实的名人。

  不完美的童年。白岩松出生于内蒙古的海拉尔,在闭塞的年代,每天只能读到三天前的新闻。八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是母亲一个人拉扯大兄弟俩。普通家庭这样大的一个变故,对于童年的白岩松会是怎样的酸楚。个中滋味他并没有细说,可以深深体会到母亲的不易和孩子们的坚强。今天,我们拥有着圆满幸福的家庭,我们觉得自己幸福了吗?没有!我们心中总有一些对父母的不满与不屑,总觉得父母没给我们想要的生活。亲人,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失去后后悔莫及。父母,既然我们无法重新选择,那就好好珍惜这份血缘!

  八次搬家经历。三十二岁时,白岩松才真正拥有自己的第一套住房。在这之前,孩子的孕育和最初的成长,都是在租的房子里。“我认为在我的记忆中,如果没有搬过那八次家,没有那么多找房租房的经历,我的青春是不完整的。”今天,有多少年轻人,因为爱情而裸婚。房子、车子和票子也成为当今结婚的新三件。从父母角度出发,结婚首先要买房,也无可厚非,谁不想孩子有个安稳的家。但拥有住房不代表拥有爱情,两个人共同努力建筑的爱巢,才刻骨铭心。年轻时,有能力买房,固然欣喜;没能力也不悲观,打拼来的幸福,值得回味。一天早上,在上班的路上看到住在车厢里的修路工人,起来时还播放着流行音乐。这就是生活的态度。想想自己有多久没有去用心听首歌了,能说我过的一定比他们好吗?幸福不是看你住在哪里,而是你以怎样的生活态度住在那里!

  拼的是自己。白岩松坦言,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也从没为了工作给谁送过礼。“有很多年轻人抱怨,现在社会都是拼爹、拼外貌,我会告诉他们:我也曾经拥有一个成为富二代的机会,但是我爸没有珍惜。”他还反对父母过早操心孩子的工作,要让孩子享受他特定阶段该享受的美好时光。“要知道,你所担心的事情,只有不超过10%会变成现实,其余的都是自己吓自己。”当我们没有什么外在可拼的时候,就只能拼自己了。记得我考上现在的单位时,一位老同学打电话来问:“你和我说实话,你有没有找人?”真希望自己当时有能够得着的人,往往越往上走,机会越多,也更相对公平。我认为,找工作需要实力和机遇,有时你的实力取决于你的竞争对手。

  兴趣广泛的人。白岩松喜欢古典音乐,且造诣不浅。他还喜欢运动,好足球与长跑。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忘自己的爱好与初心,难能可贵。普通的我们,总是说,忙,忙,忙……忙的忘记曾经的最爱,忙的丢掉健康。每次看到体检单时才发誓不喝酒多运动。正如周国平所言:生活节奏加快了,然而没有生活。天天争分夺秒,岁岁年华虚度,到头来发现一辈子真短。怎么会不短呢?没有值得回忆的往事,一眼就望到了头。其实,我们忙不过白岩松,我们也要学会忙里偷闲,过多彩的生活,丰富的才是充实的。

  《白说》不白说。平视白岩松,才能走近他,原来,他就像邻家大哥,不仅给我们传播知识,更教我们做人和生活,学会追求公平、正义和快乐。

  白岩松,那么远,这么近!

《白说》读后感3

  这两天在看白岩松的《白说》,颇有些感触。这种强烈的感觉促使我突然想写点什么。

  《白说》这本书听其名大概就能够猜到它的主要资料,也就是白岩松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感悟。我平常向来不太爱好此类书籍,在我看来,人生百态,各有其不一样,成功和人生轨迹是不能复制的。但是我很好奇从一个新闻人眼中看社会和世界是怎样样的。此时此刻我的心跳速率比平常快,这说明这本书给了我收获和共鸣。刷了太久的微博和朋友圈,很久没有这种在书中偶遇知音的惊喜感和幸福感了。就像张爱玲笔下所写:“原来你也在那里”。就像在铺满青石板的雨巷中,突然转身看见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这种幸福感缺失了太久。我开始认同读一本好书就如谈一场恋爱的观点了,期间有与作者心灵之通,有意见相左的分歧,只是不能争吵,不能转身离开,一阵反思过后仍然爱不释手。

  白岩松在书中谈到他的读书之道时,我差点泪流满面。他说你以为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我想想自己错过的确实值得可惜。大学四年,我很多时刻都是跑图书馆,借阅过很多书籍,历史类,哲学类,心理类,文学类等等。其实我没有接触过作者,我之因此读出我所认为的作者的性格,但是是正因他的作品确实搞笑,确实让我喜爱。当然这也和个人的文学底蕴以及史学背景有很大的关联。作为大家或者资深的研究者,也许他们在我们看来枯燥的史学中发现了乐趣,然后帮忙我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我们此刻所阅读的都是他们在原始史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正如他们把食材加工成食品。只是食材加工大多数人都会,只有少数人才能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我至今都很感谢我大一的专业老师,是她让我知道陈寅恪,钱穆,顾颉刚,翦伯赞,黄仁宇。这些人的作品有惊人之处,当然惊人之处是我阅读后得出的结论。经过广泛阅读之后,我发现读什么样的和读谁的书太重要了。一本好书读完后就像和恋人分别,其间的酸甜只有自己慢慢去体会和领悟。有的时候,我们不带任何目的的去阅读也许会收获更多。仅仅只是喜爱,因此愿意在喧闹的环境中如饥似渴的阅读。正如白岩松所说:阅读也要讲究随缘和惜缘的,别功利,别强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它慢慢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白说》读后感4

  脑海中对于白岩松的印象是不会笑,板着一张脸。我读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是畅销书,而且此书在图书馆中一直都是处于借出状态,好不容易看到一本,赶紧借回家翻阅一下。

  本书我认真的看了2遍,书中的很多观点很赞同,也有很多想法在其他书中看到过。书中对于《道德经》和古典音乐的描述是我一直很想找的内容。我对《道德经》一直很想看,但是怕看不懂;对于音乐,我也很想入门,但是无从下手。这本书中的这两部分内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书中提到了关于幸福的概念。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情感和精神。作者又将它引申了一下:物质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

  我非常赞同这段话,空有物质,没有情感和精神的人幸福感不会持续太久。而没有物质基础,情感和精神也是脆弱的。

  挫折与失败原本就是变革的机会。任何失败都有可能是上帝对你的一种提醒,让你静下来思考,改变原来的路径,要知道,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

  除了专业角度不同,还有一点使自己有别于他人的,是你的独立思考能力。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不可替代性来自哪里呢?来自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有些人只有初中毕业却可以做一番大事业?为什么有些名牌大学毕业却过得不如意?当工作时间久了以后,你的文凭就没有刚毕业那时候那么重要,关键在于你的能力。你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你的情商,你的人格魅力等等,这些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而你与他人的区别也在这里。我个人觉得阅读——广泛的阅读,可以提升你这方面的能力。你阅读优秀人物的传记,你会不自觉的拿自己和他比较;你会不经意间把他对自己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通过与别人的对话,读别人的故事,也跟自己对话,丰富自己的人生。

  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作者提到肖邦的《夜曲》可以当做轻音乐听。我特地在网上买了鲁宾斯坦的演奏版本,真的太好听了。虽然我不是很懂曲子的意思,但是旋律好美,尤其是第一首。

  我一直想买一本《道德经》,但是市面上的版本太多了,白岩松推荐了陈鼓应教授的版本。下次买来,我要认真的学习一下。《道德经》是值得读一辈子的书。

  人生真正的挫折是跟生命相关的大悲大落,学业、事业乃至情感历程中遭遇的一些不如意,不过是一段经历而已。作者希望大学生们走向社会的时候,面对一切变动和未知,请用“好奇”而不是“恐惧”去面对。

  对于作者的这段话,我非常赞同。最近网上我关注的一位博主得了鼻咽癌。他说此刻才发现事业等都是虚的,他甚至羡慕路边的乞丐,认为自己连乞丐也不如。生了病后,他才开始觉悟,以前自己为了所谓的事业、责任不顾自己的身体。只可惜,他大彻大悟的晚了。

  读书有所获,是对写书人的最大的尊重。开卷有益!

《白说》读后感5

  《白说》是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的作品,一部言语中的心灵之路。通过近年来于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态度,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时间跨度长达十五年,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温暖发声,理性执言。

  从《白说》这本书的序章可以看出这本书是白岩松在做了央视第一位新闻评论员之后结合自身感悟而创作的一本关于人生道理的书。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标题时,我的内心是拒绝的,白说两个字让我感到很迷茫,这到底是写的什么,读着读着发现这本书就是通过完全不同的方式展现给我们许多“大道理”。

  全书分为五个章节:岁月,价值,沟通,态度,时代。每一章节都会引入一句名言,作者会对着这句名言开始展开自己对于这句分析与理解,进而引向更高的层面,深至内心,广至社会。作者为了让读者更容易懂得他的思想,加入了许多有意思的话,我在读的时候总感觉这本书不像是荧幕上那个拥有一张标准国字脸,满脸严肃的白岩松写出的,更像一位年轻人用轻松的口吻对你诉说着一些道理。

  道理就是为成功而出现,成功并不容易,鸡汤遍地的年代,你喝的再多也许你还是个,白岩松的这本书并没有高歌众人所传唱的大道理,反而反对一些话如;坚持就是胜利,并且充分论证自己所说的正确性。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

  有时间的朋友们,可以去读一下这本书,非常值得读!

《白说》读后感6

  这天抽空读了下前些日子买的老白的白说这本书,书的开头就谈了我这几年一向在思考的问题,人活着的好处究竟在哪里?书上说大多身处中年危机的中年男子会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我今年才26就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这说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机么。。

  人生的好处到底是什么?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时也会问导师,导师说谈论这个问题没有好处,哲学研究的方向早已远离本体论(就是不在讨论世界的本源,人生的好处其实就与世界的本源有关联),我们就应关注更具体的问题。对于导师这个回答我是不满意的,但是导师粗暴的回绝我问题的态度令我也没有进行再次深问。

  我很喜爱但丁神曲里西西弗里斯推石头的故事,人的好处就好比上帝惩罚西西弗里斯推石头一样,欲望就是石头,满足了一个欲望就会产生下一个欲望,于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断的把石头推向山顶然后石头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复,想想人生何尝不是。

  史铁生说人生本是没有好处的,但是没有好处是一件可怕的事,因此我们自己要赋予人生一个好处,这个好处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个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完成这个目标,重要的不是达成目标,而是达成目标的过程,过程就是好处,如果达成了这个目标就设下下一个目标,直至生命结束。虽然这短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但是剥开一些言词的包装,其实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样,所谓的目标与欲望也相差无几。新鲜的反义词

  叔本华说人的一生是杯具的,虽然人生是有喜悦的,但是总体来说杯具的时刻会长于喜悦的时刻,而且喜悦总是短暂的,悲伤却是很长久的。

  加缪说人的'一生是虚无的,人类对于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来说就是毫无好处的存在。

  前些日子,我又看到一种比较新颖的论述,人活着为什么必须要有好处,无好处的活着也挺好的,我觉得也好像挺有道理。伤感日志大全看完哭了

  写到那里,我想起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娃的爹从小就放羊,问他为什么放羊,他说我爹跟我说放羊能够买更多的羊,卖了羊能够娶媳妇再生娃,生娃再放羊。当我们听到这个故事,大多数和我一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觉得放羊娃的一生是杯具的,是毫无情趣的,是不快乐不幸福的,但是放养娃的内心我们是真的能体会到吗?我想不尽然,正因仔细想想我们和放羊娃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从小就被爹妈教育要好好读书考大学,读完大学找工作,找到工作娶媳妇,娶完媳妇生个娃,然后再读书,工作,媳妇,生娃。我觉得其实与放羊娃没什么区别,一样的可悲。

  关于人生的好处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难解的问题。最后我的体悟是当你被“人活着的好处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扰时,原因仅仅只是你意识到人生需要一个好处,而人生到底有没有好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你不去想人生有没有好处,你的困扰肯本就不会存在。毕竟人生原本就是一场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