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1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教案

时间:2024-03-19 10:34:20 四年级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1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教案,以供借鉴。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1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教案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81,笔算除法(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定商,商的位置。

  一、热身运动。

  1、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

  60÷20 120÷30 80÷20 360÷40

  180÷30 240÷40 420÷60 240÷30

  2、括号里能填几?

  30×()<280 20×()<82 40×()<278

  70×()<165 30×()<182 90×()<620

  3、笔算87÷3和427÷6。

  4、反馈。结合这两道题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生说师适当板书除法法则。

  5、揭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1)板书:可以分给几个班?92÷30,口算,估算。

  (2)学生尝试笔算。学生自练,师巡视收集学生的各种典型情况。并进行板书。

  反馈。

  ①判断对错。你能告诉老师哪一个竖式是正确的?为什么?另外三个竖式错在哪里?为什么?

  ②结合小棒图理解算理。

  ③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92÷30是怎么算的?提问: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④做一做。30÷10 40÷20 64÷30 85÷40。请四位同学上台板演。

  (3)笔算192÷30。

  学生列式笔算。

  反馈。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商4,你是怎么想的?

  (4)比较:在笔算192÷30和92÷30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做一做:140÷20 280÷50 565÷80请三生上板演。

  2、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三、练习

  1、选择其中一组完成计算。

  A 82÷30 102÷30 280÷70

  B 78÷20 197÷80 364÷40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练习十四,第2题。

  3、体育用品商店正在搞促销活动:

  陈老师原来打算买12只足球,用这些钱现在可以买多少只足球?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设想:

  1、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体验。《标准》也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其实,新课前的复习铺垫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前者,只要有必要,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后者,有一些计算教学中,常常有人为了使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甚至人为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这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为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我觉得有必要在课前安排一个复习铺垫的环节。因此我在课前安排了3个小练习:1、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2、括号里能填几;3、笔算87÷3和427÷6。

  2、要注重计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诚然,计算本身具有抽象性,但其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注重计算的现实意义,适当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来源、现实背景和本质。

  《标准》注重了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在“总体目标”中提出:“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3、解决问题与技能形成。

  过去计算教学中单调、机械的模仿和大量重复性的过度训练是要不得的,但是,在计算教学时只注重算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也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不必马上去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这时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根据计算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组织练习。具体地说,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适时缩减中间过程,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最后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掌握相应策略。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 结合现实生活,学会根据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辩认其余三个方向。

  2. 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并且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3.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4.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教具:小黑板 字条(打印)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老师第一次来到石良完小,谁能给帮老师一个忙。介绍一下 校园的情况,分别找一找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建筑?我有一些了解了,感谢同学们的介绍。

  一、 课前小游戏,导入新课(复习东南西北,起立,指说)

  现在,上课(师生起立问好) 咱们来个小竞赛,看哪个小队的同学反应快,回答流利、干脆。准备好了吗?想一想,你现在是面对什么方向,(三个小队分别说)?再一个问题:你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为什么老师提同样的问题,而你们的回答却不一样? 这节课咱们来研究方向与位置。(板书)

  二、联系实际,自主探究

  1.刚才,同学们给我介绍了校园的情况,我也找了几个建筑物,你们知道它在校园的哪个方向吗?(厕所 操场 科技楼 食堂)(东 西 南 北)从你现在的位置来观察,它在你的.哪个方向?从你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来找一找?

  2.为了让我更清楚地认识校园,请同学们再帮我一个忙。把校园这四个建筑物填在课前老师发给你的图上,制成一个平面图。利用你们已有的经验,开始独立完成。(生独立完成平面图,师巡视指导)

  3.请3个学生把不同结果板演到小黑板上,并让学生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讲明白是面对哪个方向,这个方向是什么建筑?后面?左面?右面? (转身,分3个方向演示小黑板,并标上方向。演示完成后再把小黑板集中摆放。)

  4.同学的平面图都有道理,但为什么不一样?同一个校园,平面图却不一样。怎么办?所以必须统一规则。在国际上人们绘图或者平面图时,规定按上北,下面就应该是(学生说,师板书到中间)以后再绘图的时侯就必须按这个方位。 再把校园这四个建筑物按到方位图上。哪个平面图是符合这个标准?为了看的更明白,再加上方向标。

  5.这两个图怎么变一变让它也符合标准?(旋转,也标上方向标。)

  三、实践应用

  1. 实小平面图

  通过这个图,你说一说知道学校的哪些情况?

  2 做一个学校周边环境平面图

  师: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制作一个平面图。调查一下学校周边的情况?(板书东埠 西埠 下河头 石良集 )把它们写到另一张纸上,做成一个平面图。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例4、例5,课本第6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3、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下列习题:

  12÷4+25400-20×16

  213÷(102-99)(120-63)×45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订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例4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明确所提的问题: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2)自主探索

  教师提示学生试着用线段图来表示图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3)合作交流

  ①指名板演,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②教师引导分析,画图讲解,让学生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

  ③探讨:为何表示“45只”的那一段要用虚线表示?

  (4)即时练习。

  指导完成课本第5页“议一议”

  全班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表示“多45只”的那一段要用实线表示。

  2、教学例5

  出示例5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自主探索,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合作交流。

  交流时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什么?

  三、巩固练习。

  引导完成第6页课堂活动中的习题。

  四、全课小结。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8页第5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关键:

  联系实际,灵活处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略。(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估算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概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xx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

  (1)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

  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

  (3)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即:70×30=2100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三、课堂活动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题。

  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四、巩固练习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2-4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的:

  1.通过激趣,

  2. 引导学生自己去实验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 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 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5.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渗透实验发现验证学习方法的教学,

  7. 发挥学生的性,

  8. 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打基础。

  9.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结构: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结构进行教学。

  教学设想:通过激趣,诱发学习动机,培养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突出数学教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教具:长方形、红旗、课件等。

  学具:学习纸、直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新居结构图,质疑:

  2、出示4dm2dm的正方形,用哪个面积比较合适?用1平方分米小正方形怎样去量?比较两种摆法。

  3、谈话引入课题:我们伟大的祖国幅源辽阔,谁知道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有多大?武汉市的面积呢?我们关山小学的面积呢?用面积单位一个个的测量合适吗?

  4、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归纳: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是什么?课件提示。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个问题进行学习,希望大家自己动脑,小组使用,共同来解决。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提供材料,启发学生大胆去猜想。

  1、课件出示长2厘米、宽1厘米长方形。

  2、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通过课件进行图形变化得到四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

  3、质疑:如果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断地变化,可以得到多少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4、猜一猜:通过这个长方形的变化,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呢?

  (二)分组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师点拨: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与长和宽有关呢?我们可以做个小的实验。

  2、布置实验要求:用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摆任意长方形找出你们所摆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面积并记录下来。

  3、课件出示实验报告单,各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测量结果后,现场在课件中输入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各小组带领组员认真观察表格并对思考题开展积极讨论。(观察实验报告单)

  思考: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和长方形的什么有关系?它们有什么关系?

  5、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6、引导学生发现方法(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激情鼓励。

  (三)分类验证,确认计算方法。

  1.引导质疑: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

  2.布置验证要求,讨论验证方法。学生自主验证,交流验证结果。

 三、整理归纳,提示学习方法。

  1、提问:学到这儿,同学们知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了吗?我们是怎样找到这个计算方法的?

  2、归纳:实验发现验证。渗透学习科学方法的教育。

  四、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1.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应用公式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同学们想测量一下藏在我们身边的一些长方形的面积吗?同桌两个同学合作,找到长方形的面,进行测量。一边测量一边把结果记录在纸上。

  播放音乐让学生测量,然后各组交流测量的情况。

  (1)回到导入题。课件出示新居的结构图,给出数据,请学生计算新居各部分的面积。

  (2)课件出示破镜子的画面,给出数据,让学生计算出长度。

  五、深化拓展

  学习了这个方法你有什么打算?

  六、开放题:课件出示一幅设计图,引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请你来当设计师为我们关山小学设计一幅新校规划图。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想、说、做的机会,允许他们畅谈自己的想法,使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摩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不直接给出平角和周角的定义,而是通过转动活动的角,让学生讨论:当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和当两条边完全重合时所形成的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积极的思辩中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自己得出了平角和周角的定义,真正掌握了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教学背景分析:

  《平角和周角》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四章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基本特征,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并且对锐角、直角和钝角有了一个表象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让学生转动活动的角来认识平角和周角,从中体会到各种角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接受能力而言,四年级的学生更容易记住直观可见的事物和通过自己探索得出的结论。因此,在本课中的我特意设计一个“转转转”的游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得出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通过转动活动角感受角的形成过程,认识平角、周角。进一步加深对几种常见角的认识,掌握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渗透事物间是变化的,联系的思想。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内容: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四章

  教学重点:认识几种常见的角,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平角和周角。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一看、说一说。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游乐园去玩吗?好!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不过在玩的过程中要思考一个问题:你发现了哪些角?播放一段录像后让学生说一说。

  2、转一转、说一说。

  (1)让学生拿出活动的角,并说一说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你能用这个活动的角分别转出锐角、直角、钝角吗?先同桌试一试,然后找学生分别进行演示。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平角。

  (1)刚才大家分别转出了锐角、直角、钝角,如果继续往下转,当转到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所得到的'图形是不是角呢?为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播放课件,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从而建立平角的概念。

  (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角?

  2、认识周角。

  (1)讨论:如果继续往下转,当两条边完全重合时所形成的图形是不是角呢?为什么?

  (2)播放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从而建立周角的概念。

  (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周角?

  3、认识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按照角的大小排列顺序。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1、游戏:我说你做。

  (1)老师说出各种角,学生用手中活动的角依次转出来。

  (2)老师用活动的角转出各种角,学生分别说出这是什么角。

  (3)同桌互相玩这个游戏。

  2、找一找。

  播放课件,出示一些奥运会男子单杠比赛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角?

  3、游戏:猜猜看。

  让学生分别猜出钟表2点、3点、5点、6点、12点时,时针和分针分别成什么角,学生猜完后教师将隐藏的答案拉出,猜对时全班同学鼓掌,猜错时全班同学拍桌子,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4、游戏:转转转。

  (1)转出直角。

  在体育课上,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口令:“向右转”,教师边说边伸出右胳膊做示范,让学生观察转出了什么角?(直角)然后让全班同学集体试一试。

  (2)转出平角。

  老师发令:“向右转,再向右转”让学生说说两次向右转之后你转出了什么角?还可以怎样发令也能转出平角呢?(两次向左转、一次向后转)

  (3)转出周角。

  讨论:怎样发令才能转出周角?先同桌说一说,然后找学生来发令,全班同学一起转。

  (4)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

  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你都转出了哪些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说一说。

  四、出示课题,进行小结。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哪两种角?(平角和周角,板书课题)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关于角你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感受学无止境。)

  布置作业:

  回家后找一找在你的生活中哪些是平角?哪些是周角?

  板书设计: 平角和周角

  锐角﹤ 直角 ﹤ 钝角 ﹤ 平角 ﹤ 周角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能够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了角的形成过程,学到了各种角的特征;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体现,师生互动,教师发掘了学生的肢体语言的丰富内涵。

  2、课上让学生利用活动角的学具,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把角的特征讲述得明白透彻,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们在一整节课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出自己的个性。

  3、本节课围绕新课标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们动起来,实现了资源共享。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认识并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数学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并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

  1、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收集整理一至六年级各年级的男女生人数。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调查的?

  生1:问各年级的老师。

  生2:问以前的同学。

  2、师:看来同学们懂得利用身边的资源,非常好。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你的调查结果呢? 生上台展示。

  师:这是用什么方式来描述数据的?

  生1:我是用的单式的统计表和单式的条形统计图。

  生2:我是用复式统计表。

  师:跟大家调查的结果一样吗?

  生3:一样。

  师:你真用心,懂得学以致用!

  3、 师:老师也收集了数据并制成了复式统计表。

  第五小学各年级学生人数统计表(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

  性别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男生

  女生

  师:(指课件)除了用统计表来描述这些数据,还有没有更形象、更直观的方法呢? 生:条形统计图。

  师:这么多同学都想到一块去了,那怎样绘制条形统计图呢?请同学们仔细想想,绘制条形统计图时要先画(横轴),再画(纵轴),接着画出直条标明数据,还要注意写上统计图的名称。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分的练习卡,拿好了,听清要求:同桌合作分工完成,看谁画得又快又对。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4、评一评

  生上台展示作品。

  (四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图上下放)

  师:好,先停下手中的笔(停顿片刻,环视教室),我们先来看看这组同学画的统计图。这是一张男生人数的统计图(师指着标题),谁来评价一下画得怎样?好在哪?

  生:每个年级的间隔相等;每个直条的宽度相同;有标明数据;还有写上统计图的名称。 师:你对他的评价满意吗?

  师:点评得很到位,真像个小老师。再来看看另一个同学画的女生人数统计图。怎样? 师:嗯,很完整。

  师:老师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条形统计图,四年级的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哪里看出来?还可以怎么看。

  生:直条上的数据。直条的长短。

  师:哦,先看看上面男生的'数据,再看看下面女生的数据。

  先看看上面男生的直条,再看看下面女生的直条。

  师:三年级呢?五年级呢?六年级呢?

  二、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老师发现要比较一个年级的男女生人数,都是先看看上面的男生人数,再看看下面的女生的人数。总是这样上看看下看看,你觉得怎样。

  生:很麻烦。

  师:嗯,老师也有同感。谁能设计出更加便于比较的方案呢?

  生:可以将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在一起。

  师:也就是把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

  师:刚才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发现有同学画了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愿意展示你的作品吗?(投影展示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觉得他的这个方法怎样?

  生:好。

  师:看来同学们都赞同你们组的画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比较起来更方便。 生回答。

  师:怎样的统计图可以合并在一起?

  看来表达起来有点困难,老师给你们提个醒,(回到课件)观察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们的横轴都是表示年级,纵轴都是表示人数。

  师:所以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表现出来。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师:那刚才比较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多少时,不方便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男女生的直条隔得有点远。

  师:是啊,所以我们可以像他这样把两个直条并列画在一起。

  师:怎么知道哪个直条表示男生,哪个直条表示女生?

  生:用颜色区分。

  师:哦,用颜色区分?你能再说一遍吗?

  生:绿色代表男生,红色代表女生。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区分?

  生:用不同的条纹区分。(阴影和空白)

  师:只有我们知道不同的颜色表示的是什么,那其他看图的人能明白吗?

  师:为了更清楚地区分,我们可以用图例表示,通常在把图例标在统计图的右上角,用图和文字加以说明。

  师:像这样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数量进行统计而制作成的统计图就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2、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谁来说说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应注意些什么?

  (课件出示:写明名称,注明图例,间隔相等,宽度相同,直条并列,表明数据。) 师:现在你们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了吗?请大家动笔继续完善刚才的统计图,把它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展示作品,学生评价。(展示3幅作品)

  师:请你用一句话评价一下他的作品。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老师也请电脑小博士绘制了一幅新的统计图,请看大屏幕。

  3、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大家对比一下,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相同点:都是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不同点: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表示一种数量的变化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同时 表示几种数据的变化情况;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图例,复式条形统计图要注明图例。

  师:是啊,当我们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进行统计时可以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这样更形象直观、便于比较。

  (板书:形象直观 便于比较)这正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所在。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统计图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学生口答) 问题:

  1、哪个年级男生人数最多?哪个年级男生人数最少?

  2、哪个年级女生人数最多?哪个年级女生人数最少?

  3、哪个年级男女生总人数最多?哪个年级男女生总人数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三、巩固深化,学以致用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关于统计的知识,就让我们应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怎样让别人知道你的统计图中哪条代表城填人口数,哪条代表乡村人口数?

  下面是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图。

  表示城填和乡村的两个制条是分开画好,还是挨着画好?

  哪年城填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哪年城乡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2、某超级市场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一 、二、三月销售情况如下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1)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如果你是超级市场的经理,下个月你会怎样进货?为什么?

  (3)如果你是甲种饮料的厂长,看到这张统计图,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怎样让别人知道你的统计图中哪条代表城填人口数,哪条代表乡村人口数?

  3、四年级课外小组人数统计表

  根据上表信息,绘制条形统计图。

  四、梳理知识,感悟作用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能说一说吗?

  师:你们的收获可真多!

  这节课,我们从收集、整理数据,再到创造出复式条形统计图,来描述分析数据,最后到解决问题,我们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课后将你的收获整理成一篇数学日记,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 直观形象 便于比较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8

  导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5页的例3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导学重点:

  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导学难点:

  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导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

  导学过程:

  一、预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统计表,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

  2、请你用学过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将这个统计表中的信息在条形统计图中画出来。

  生自主画图。

  3、 在画这个条形统计图时,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师:这些是我们学习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老师想考考大家:请问1980年乡村人口比城镇人口多多少人呢?

  生:多37万人。

  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样对比比较麻烦,要先找到第一个图,再找第二个图,然后再计算。

  生:那我们能不能将两个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确: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便于信息的获取与对比。

  师:像这样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引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 互学--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放手让学生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制作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根据学生讨论,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①要用两个直条来表示两组不同的数据;②为了区别两个直条表示的不同含义,要在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2)放手让学生在样图中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个统计表中的数据把教科书第96页上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判断,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师:(出示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观察这幅复式条形统计图,回答以下问题

  (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师适时加以引导:①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②观察发现:人口总数逐年上升,从而进行人口教育;③了解: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3、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感受复式统计图的不同呈现形式。

  师:这里还有一幅复式条形统计图。认真观察,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生:他们都通过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出了城乡人口。

  总结: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记录的信息是相同的。

  教师:为什么复式条形统计图有横向和纵向之分呢?

  生:因为这是两种不同表现方式。

  总结: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在其他方面是相同的。

  师:请大家在教科书第96页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实际需要,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不同的呈现形式,例如纵向的、横向的以及两个直条上下重叠在一起的。不论哪种呈现形式,都直观地反映了所统计的数据,方便我们更好地获取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评学--及时练习,巩固提高

  1、教科书第97页“做一做”

  2、教科书第98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1、两个直条表示不同的数据

  2、在条形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例4)

  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6×2=12

  (2)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4、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5、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 (18÷2)×(24×2)= (18×2)×(24÷2)= 105×45 (105÷5)×(45×5)= (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P51 “做一做”

  2、思考: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

  ,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四、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九第1题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 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开的大小,*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感受圆之美,渗透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圆形物体、简易的画圆工具、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动画:平静的水面丢进小石子,泛起圆形的波纹。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圆?(生举例)

  出示: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图片欣赏)

  2、了解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感知圆的特征,并揭示课题。

  【通过感知生活中的圆,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体会到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知圆形的美。通过观察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初步感知圆的特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新知学习

  (一)画圆

  1、尝试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学生可能出现的画圆方法:

  (1)用圆形物体描圆;

  (2)利用老师制作的画圆工具画圆;

  (3)用圆规画圆。

  2.学生第二次用圆规画圆,深化认识。

  (集体学习,同伴互助学习用)

  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师:你们有没有见过体育老师在操场上是怎么画圆的?(课件展示)

  老师也可以仿照体育老师的方法,利用绳子和粉笔在黑板上画圆,你有什么要提醒老师的?

  【通过学生自主画圆与教师的`示范画圆,使学生的思维形成梯度,有利于学生对圆的本质的理解,并为下面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做好铺垫。】

  (二)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1、教师用圆规画一个圆。

  2、揭示圆心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

  3、思考: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现的?

  4、介绍墨子的发现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在他的著作《墨经》中这样写道:“圆,一中同长也。”(媒体出示)

  你是如何理解所谓“一中”和“同长”的?

  5、由“同长”引出直径,进而引导学生借助类比展开思考,发现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研究成果,揭示出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基本特征,同时让学生感受圆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2)半径3厘米的圆比直径6厘米的圆小。()

  (3)同一个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4)两条半径一定能组成一条直径。()

  (5)判断下面两幅图,那幅图在画圆时体现出定点的作用,那幅图体现出定长的作用。(出示图片:奥运五环和射击靶)

  2、出示古代的阴阳太极图

  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5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课堂小结。

  拓展提升,在比较中深化认识。(机动)

  1、体会正多边形与圆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较圆与正多边形的关系,体会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