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3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时间:2024-03-13 12:57:24 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3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供大家参阅。

三年级上册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3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1

  1、本节课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植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环保教育。

  2、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不强求统一的语言和过程,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3、由于本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比较注重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下节课应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2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知到内化的过程。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找准学生的认知支撑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出发,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探索中。

  《小树有多少棵》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后的进一步学习。课前伊始,我就先复习表内乘法的口算,以及数的组成,例如:20里面有()个十,300里面有()个百等,为学生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进行了铺垫。

  在新授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植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说说已知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提出数学问题:“3捆一共有多少棵”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小组汇报交流中,再优化计算方法。学生的算法多种多样,有画图,用加法20+20+20=60来计算,更多学生是直接用遮住0的方法来计算,先算2×3=6,20×3=60,我适时引导学生,“2”是表示什么,由于有之前的课前复习,学生很快就能抓住“20就是2个十,20×3表示2个十乘3,也就是6个十,是60”这一算理。因此,新知的学习就是这样水到渠成。

  而对于后面的“500×3=?”的计算,我引导学生总结“20×3”的计算方法,再用迁移类比的方法,自主探究“500×3=?”的算法。这样既开动了脑筋,又节省了时间,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口算过程,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率也高。

三年级上册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3

  《小树有多少棵》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课,是关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乘法”。

  教学前,我做了学情调查,发现对本节知识的基础差距较明显,显的差像3×20这种题目的得数,有的学生不用考虑,就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学生会不清楚,这是本班学生的学情。

  课上,从导入开始,我有意识地利用生活情境复习之前的乘法口诀表(从购整捆的小棒导入),为本节新课“小树有多少棵”作了铺垫。当从主题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孩子们兴致盎然。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利用旧知与新知的'联系,学生能根据复习的内容顺势迁移到本课学习中。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每捆20棵树,3捆就要把3个20相加……”“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树合起来的总数……”“就是把20+20+20,等于60(棵)……”

  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只要是合理的说法,尽管不那么完整,我都给予肯定。当提出4捆小树、5捆小树时,孩子们也就明白该怎么样做更好了。要求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是迁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

  在练习中,有出现“3×2 30×2 300×2”这类题目,再让学生计算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大部分学生只会说“积每一次多一个0”这样的话,对于乘数和积之间的关系表达不那么顺畅,但是在交流中发现孩子还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当乘数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时,积也跟着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此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用完整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不能停留在零散的语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