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有关语文教案6篇(语文教育教案)

时间:2024-03-30 10:49:25 教案大全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有关语文教案6篇(语文教育教案),供大家阅读。

有关语文教案6篇(语文教育教案)

有关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作者展开联想,逐层深入地剖析事物内涵的写法。

  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知识介绍:

  1.请学生于课文结束处看到本文写作时间: 1942.3

  2.你知道此时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吗?学生分析这段时期的国内形势。

  3.教师补充。

  4.学生回忆学过的巴金的作品,简介巴金。

  巴金的经历需简介,着重点在于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气与热情,引导学生品读文字蕴含的力量。

  二、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形式:学生依次逐段朗读课文。听读者注意读者的情况,并思考如下问题:

  要求:(1)读罢全文,你能发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吗?请用具体词语例证,是什么力量令其感情变化。

  (2)全文哪些段落写灯光?

  讨论明示:

  (1)作者情绪由低落悲观转为乐观高潮。第一段的“窒闷”,尾段的“微笑”,可以显示灯光令其感情变化。

  (2)3-12段写灯光。

  难点:2段到底有没有写灯光?应该说涉及了灯光,或说暗写侧写灯光,作者对于灯光已感觉到了。“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渐谈”以至“终于分辨出来了”,这过程变化靠得是灯光,第3段的内容也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

  三、讨论课文结构内容

  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于其线索。本文线索是灯光。引导学生依课文内容总结出本文的内容脉络。

  明确:眼前/现实灯光回忆灯光联想灯光眼前/现实灯光

  2.如果我们写这篇文章,多会从回忆灯光后,便以议论抒情性的语言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可是作者却联想三个故事,继续实写灯,目的何在?

  导析:

  (1)请为三个小故事添加标题,概括其内容。

  (2)两个神话故事可否去掉一个?为什么?写第三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3)联想灯光的目的何在?

  明确:

  (1)

  a哈里希岛的故事:长明灯,盼归之灯,姐姐点灯照亮渔人归途,长夜孤灯。

  b爱之光、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事

  c友人投江被救

  (2)不能去掉。

  因为第一个故事中的灯是指路的灯,第二个故事中的灯是精神的灯,灯中蕴含着勇气与希望。二灯光内涵不同,第二个故事中的灯不仅指路,更是精神依托,文意更加深入了。

  写第三个故事目的在于显示灯的力量是巨大的。友人投江,心已冷尽,但就是这垂死之人的心竟被灯光照亮,灯光为他带来了人间的温暖和美好的情谊,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与信念,灯的内涵在这个故事中进一步被挖掘展示。

  (3)联想灯光,作者是借此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让人们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认识灯的作用,这自然比用议论抒情的'方式来讲灯的内涵更形象,更能开阔人的思维。而且这几个故事很具有代表性,现实与理想,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人们对于灯的感情都是一样的,灯的意义更明了了。

  四、小结

  思想内容的小结:

  归纳灯包含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艺术手法的小结:

  象征手法的运用。

  善于运用联想来感性地揭示文章内涵的写法。

  五、作业:

  以“灯”为题,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揭示“灯”燃烧自己,造福人类的品质的文章,600字左右。

有关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激趣、导入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

  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2.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字词积累

  四、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五、整体感知

  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六、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

  2. 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 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 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 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 ) 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 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 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 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4、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5、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七、品味语言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本文的语言特色

  1、口语色彩浓厚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4、淡淡的幽默

  八、课文小结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九、拓展延伸

  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有关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快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植物“神奇的音箱”的基本原理和作用,知道它带给植物的好处。

  3.初步知道生态农业的好处和重要性

  4.学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能快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知道生态农业的好处和重要性。

  教学难点:

  了解植物“神奇的音箱”的基本原理和作用,知道它带给植物的好处。

  教学方法:

  朗读,探究,交流,体会。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孩子们喜欢听音乐吗?说说音乐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

  2.有一种音箱,它能播放出一种特殊的音乐,使植物长得又快又好,你们想了解这种音箱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神奇的音箱》一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播放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孩子们快速阅读课文,想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2.你从课文中了解到哪些知识?生读后汇报。

  3.你对课文哪些问题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1)当我们看到水果市场上那些红艳艳的桃子、紫莹莹的葡萄、黄澄澄的梨子时,很想拿来就咬一口。可是咱们能咬下去吗?

  (2)如今的农业,农药的化肥的大量使用还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不给水果施用农药和化肥,也能让水果长得又大又好,这个愿望能实现吗?

  (4)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汇报、齐读。

  (5)师小结:目前,一项新的生态农业成果—— 用声音给植物“施肥”,减少病虫害,已经问世,并在逐步推广。什么是 “植物经络学说”? 植物具有类似于人体和动物经络的控制系统,普遍具有自发声和接受外界声刺激的能力。

  (二)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根据“植物经络学说”原理,科学家制造了一种神奇的音箱,它还有一个科学名字叫做——植物声频发声器。

  2.哪一个自然段在具体介绍“神奇的音箱”?(4段)孩子们再仔细读一读这一段,在课文中找一找“神奇的音箱”究竟神奇在哪里,用笔作上批注。

  3.生自读、交流、汇报。

  4.其中对声音和植物关系研究,早在一千多年的宋代就已经开始了。孩子们找到相关内容读一读,说说在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有关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莲、哭”等13个生字,会写“她、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夏夜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录音机。

  2、观察美丽的夜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兴导入,引出课题

  让学生描述一下夏天夜晚的景色。(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读出美感)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说一说听懂了什么。(能听懂多少讲多少)

  3、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三、识字学习

  1、读准读好课文生字。(遇到困难可以找朋友帮助解决)

  2、结合课文内容,灵活多样地识记生字。

  3、了解自学情况。

  ⑴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识记“莲、根”等字,组词并能说句话)

  ⑵做动作学习生字。(识记“趴、爬、哭”等字。)

  4、交流识字方法和经验。

  四、学习书写生字

  1、认读生字“送、过、时、让”。

  2、说一说识记的方法。

  3、生自己写,师指导写法和姿势。

  五、巩固字词

  1、读文中有生字的6个句子。

  2、用字扩词。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夏天的夜晚,公园里静悄悄的,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里,是谁救了他?(引导学生回顾课文)

  二、整体感知

  1、生默读课文:画出觉得最动人的句子。

  2、把觉得最动人的地方读给同学听,说一说为什么?

  三、质疑解疑,指导朗读

  1、找出睡莲救小蚂蚁的句子:读一读,指导读好感激的词句。

  2、接受别人帮助时应怎样做,说一说。

  3、找出小蜻蜓、萤火虫帮助小蚂蚁的`句子,说一说他们可爱吗?

  4、体会“飞机”的含义,讲解引号作用。

  5、说说小蚂蚁回家时的心情。(引导体会高兴不仅是因为到家,更是因为有了大家的热心帮助。)

  6、讨论体会夏夜景色美在哪里?

  四、学习书写生字

  1、读生字“她、他”等。

  2、举例讲解“她”与“他”的区别。

  3、指导书写,学生练写。

  五、复习巩固

  1、填上恰当的词语:多美的()高兴地()静悄悄的()……。

  2、做“找朋友”游戏。

  3、课外延伸,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身边的夏夜美景。

有关语文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四、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教学课件

  五。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有关语文教案6

  教材分析:

  本文紧紧扣住一个“新”字,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用词准确,表达生动形象,且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为了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性文章的积极性;二是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

  设计理念:

  1.常识性说明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但学生学习易觉得枯燥乏味。学习本文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发挥学生主体性,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2.力求实现阅读教学的“生活化”。现代教育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价值取向,本设计力求通过设计评选“最佳推销员”、“小小发明家”等环节,体现学习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生活技能的过程,从而更加明白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或运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的.说明方法,进行说、写训练,发展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了解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以及为科技的发展而勤奋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知道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作者介绍玻璃的表达方法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难点:领悟各种玻璃的不同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搜集关于玻璃的资料,了解科技发展的情况。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了解生活中的推销员: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到家里推销商品的推销员,他们是怎样推销的?指名简要介绍。

  2.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假如要让你当一个“推销员”向客户推销一种“新型玻璃”(板书课题),你们认为,怎样推销才能赢得客户的青睐呢?(引导学生领悟出:必须了解新型玻璃“新”在哪里?有哪些特点和作用?怎样准确表达出来等等。)

  3.教师导入:好,我们每个同学都来当一次推销员,看哪些同学推销的水平最高?我们先来了解关于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设计意图:兴趣是儿童认知活动的内驱力。本环节与社会生活联系,采用“创境激趣”法,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产生学习需求,引发学生主动学习。]

  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

  (一)自主学习生字新词,扫清阅读障碍。

  1.学生自学,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检查下列词语的读音,理解带点字: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

  (2)重点检查字形易混的几个字,并注意辨别相近的几个字的字形和意思:嫌—谦、歉;粘—沾、贴;噪—燥、操、躁;废—费。

  2.这篇新型玻璃的“说明书”,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找出五种新型玻璃。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感知内容,了解文章所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

  (二)自主学习,完成表格,理解内容。

  1.要当好推销员,让更多人了解 “新型玻璃”,我们应该先了解其特点和作用,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完成表格内容。要求:

  (1)自学课文: 读、思、画、圈、收集资料……要重点画出特点和作用,概括出来。

  (2)填写表格并注意玻璃名称与特点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