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8篇(泊船瓜洲古诗教案)

时间:2024-03-28 14:56:43 教案大全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泊船瓜洲》优秀教案8篇(泊船瓜洲古诗教案),以供借鉴。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8篇(泊船瓜洲古诗教案)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的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 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

  教学重难点

  1、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齐读单元导语。

  2、释题。 泊: 停船

  3、知诗人:王安石,北宋诗人,祖籍江西临川县,因父亲在江苏南京担任官职,后死于南京,因此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据说这首诗是诗人从南京赶往北京做官上任的途中写的。

  4、读题。

  二、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

  2、生根据注释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3、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理解诗句:京口到瓜洲只有一江之隔,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体会诗情:

  人在途中,心系家乡

  我从故乡南京出发去北京,途中将船停靠瓜洲,看见江苏的镇江到瓜洲只有一水只隔,镇江离我的家乡南京只隔着几座山而已。

  (1)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出门主要靠的是?走习惯了,"一水之间""重山之隔"已经算是很近了,虽然我现在离家只有"一水之间""重山之隔",但是我是在赶路啊,在慢慢地远离家乡啊。(板书:人在途中,心系家乡)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是(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天过去了,又有再来的时候,你瞧,他把江南大地吹绿了,那么团圆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家乡。)

  (2)朗读体味情感

  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你有吗? 送进去 读!

  心在家乡,人却离家越来越远,这是一种南辕北辙的矛盾。 你边读边体会!

  就把这种想重返家乡的感情寄托给象征着团圆的明月吧! 你读吧!

  三、背诵并默写。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王安石简介;南京春景的文章片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2)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出示幻灯片3)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幻灯4)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我们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择了金陵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这篇作品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

  (3)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师抓住要害词“只”、“又”、“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思乡情感。

  3、拓展阅读《乡愁》,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爱好,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怀乡思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入情入境,理解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王安石简介;描写春景的古诗、词语。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声背诵)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静静的夜晚、圆圆的月亮,经常会勾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齐读课题。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三个步骤学习古诗(出示幻灯,齐读)。

  1、谁愿意介绍一下王安石?

  2、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

  3、理解题目。

  (1)“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2)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二、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王安石路过瓜洲写下这首诗,他想说什么呢?(幻灯)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①请大家自由地把《泊船瓜洲》这首诗仔细读两遍,争取把多音字读准,把诗读通顺,留意节奏。

  ②指名读:请你读一读。其他同学留意听,这首诗当中有三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③听完学生朗读,教师做简单的评价,生小组读,老师范读,生再齐读。

  ④读古代的诗歌,我们不仅要把它读得正确、有节奏,还要读出感情来。指名读,齐读。

  ⑤诗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有什么感觉?指名回答。

  ⑥是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这首诗。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王安石为什么会如此地思念家乡?

  ①请大家默读这首诗,看看插图和注解,然后同桌说一说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学生默读————说)

  ②好了。老师想提两个问题,看看你们对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把握了多少。第一个问题,作者的“身”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

  a、 “间”是什么意思?隔开了什么?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板画长江,标出瓜洲和京口)。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板画南京、紫金山)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离家乡非常的近。老师想问第二个问题,此时作者身处瓜洲,他的“心”又在哪儿?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明月何时照我还)“还”是什么意思?

  c、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绿”是什么意思?“又”说明什么?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念家乡但又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1、听配乐朗诵,引导学生闭眼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谁能把学过的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词语跟大家分享?(指名背一背、说一说)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姹紫嫣红,一派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据说诗人在作诗的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的时候才用了“绿”字。大家想一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只钟情于一个“绿”字呢?(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3)欣赏了江南美景,你就会明白作者为什么会用“绿”字了。(链接江南春图片)

  (4)一个“绿”字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齐读后两句。

  3、启发质疑:学到这儿,大家有问题要问吗?(引导学生抓住“家乡景色美、离家近、离家久、想回家而不能回家”这一矛盾点进行质疑:诗人为什么不回家呢?)

  猜一猜诗人不回家的原因。

  4、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思念家乡而又不能回的无奈)?谁来读一读?

  (2)指名读。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留意节奏,还要读出要害字。齐读。

  四、拓展阅读

  1、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异乡的、跟南京同样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有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在南京读了中学和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为“乡愁诗人”。(幻灯出示作品)

  (2)播放课件,欣赏诗歌《乡愁》,说一说:你有什么印象、什么感觉?

  (3)学生自由读,齐读,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2、总结:思乡之情像一首漂亮而动人的诗,令人百读不厌。思乡之情又像是一个甜美的梦,让人回味无穷。老师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能更理解王安石和余光中的乡愁。

  五作业

  给下列诗句选择合适的字,并说说理由

  1、满过绿入到

  春风又()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设景激情: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讨论用那个字好?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整体上把握本组教材的主题内容、训练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泊船瓜洲》。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泊船瓜洲》。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借助明月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5、积累思乡的一些名句。

  教学重点:

  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借助明月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教学准备:准备音乐《月之故乡》《思乡曲》及课件。

  课前导学

  1、读三首古诗词,读准字音,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读出节奏。

  2、借助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大概了解诗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细读,从哪些词语或者句子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思乡?

  一、浏览单元导语,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及训练重点。

  二、情境导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首先,让我们走进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去感受他的乡愁。

  二、出示古诗《泊船瓜洲》,初读古诗

  学生自读古诗,学习要求如下:

  1)读准字音,遇到多音字多读几遍;字正腔圆,读准节奏。(间:jiān)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思乡?4)诗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达的呢?

  三、学生自学。

  1、生对照自学提纲自读自悟。

  2、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齐读。

  3、四人学习小组交流

  3、4题。

  四、再读,理解诗意

  1、此时此刻,诗人身在何处?(身在瓜洲)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从诗题看出来的)

  2、生读诗题,理解诗题。

  3、介绍王安石写诗背景。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副宰相,第二年被任命为宰相,领导变法,变法对富国强兵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也触及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1074年,王安

  石无奈辞去宰相之职,任江宁知府,1075年,王安石又被恢复了相位,但仕途的坎坷,官场的复杂,前途的迷茫,让王安石很不情愿去复职,他两次请求辞去宰相之职,宋神宗都不批准,1075年春,迫于无奈,王安石只好勉强上任。北上京城途径瓜洲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

  4、说说诗句的意思。

  5、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思乡?课堂训练

  五、创设情境,反复朗读

  1、诗人离开家乡,泊船瓜洲,望着钟山,情不自禁地问——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2、感受江南的美:

  师:明月何时照我还?照我还江南,此时此刻,江南已是春天,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请你当一回诗人,创作一句描述江南春景的诗句吧!

  3、出示课件:春风又绿江南岸

  又江南岸。

  4、学生交流。

  5、师小结:一个“绿”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眼前一片景:多美的春天的江南啊!桃花又红了,小鸟又叫了,蝴蝶又舞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然而,诗人你却离开了家乡,泊船瓜洲,望着钟山,你想说什么?

  6、生交流。

  7、情境引读:

  师:是呀,有道是故土难离,此时此刻,诗人你怎能不想——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8、师小结:

  也许有许多也许,回忆起来,点点滴滴都幸福,丝丝缕缕都甜蜜,可现在诗人却离开了家乡,泊船在瓜洲,此时此刻,团团圆圆一家亲还能吗?生:不能

  师:眼前只见——反思拓展

  六、回忆各个诗人眼中的乡愁

  1、过渡:是呀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何止是王安石呢!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流传至今的思乡名句。

  2、出示课件。

  3、露从今夜白,越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望寄杜郎中》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月明梦中看。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4、读一读这些古诗,你发现了什么?

  都是写的思乡之情,多数的诗句中都有月亮。用月亮烘托情思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笔法,一般来说,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这种手法叫做寓情于景。

  5、结课:

  乡愁是每个游子心中永久的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张九龄的乡愁。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6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教具】

  课件、录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通过预习大家知道了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北宋诗人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新法,公务非常繁忙,经常东奔西走实行变革。

  这首诗是他有一回坐着船沿着长江向西行驶的旅途中写的。

  3、释题:

  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指点学生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把握主旨

  1、王安石泊船瓜洲时写下了怎样一首诗呢?读古诗三遍,注意读音。

  2、指名读诗,互相正音:

  注:“间”应读“jiàn”。

  3、正音后齐读全诗,想想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想回家的这一念头:

  (“还”字;点明:“还”字就是回家的'意思。)

  三、小组学习,扣住“还”字,披文入情,理解诗意

  (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并作必要的讲解。)

  哪一小组读懂了哪句?

  教师相机指点:

  1、学生交流一、二句:

  ⑴ 找出地名,(点击出示:京口、瓜洲、钟山)搞清三者位置。

  ⑵ 重点理解:

  “间”和“数”。

  京口和瓜洲一个在长江的南岸,一个在长江的北岸,被一条长江间隔开了,所以这儿应该读“ jiàn”。例如:“间断”,还有“间隔、隔开”,在这儿就是“间隔”的意思。

  ⑶ “钟山只隔数重山。”

  “数:几”;“只:说明离家近。”

  既然离家这样近,就应该回家去看看。

  (板书:离家近──应该还)

  ⑷ 指导朗读。

  2、交流三、四句:

  ⑴ 提示“绿”字的解释(吹绿、染绿)。

  ⑵ 从“又”字你能知道什么,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离家时间很久了,特别想回家去看看。)

  (引导学生合作板书:离家久──更该还)

  ⑶ 在第4句的解释时,引导学生尝试加上语气词“啊”,把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

  (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家呢?)

  ⑷ 引导学生独立板书:

  思家切──不能还。

  ⑸ 指导朗读。

  ⑹ 深化:

  既然诗人已经靠家这么近了,他又这么渴望回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先让学生说,教师补充:因为诗人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当时肩负宰相重任,正在全国上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他是虽到家门却不能入门,因此内心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表达了他强烈的思乡之情。

  四、创设情境,想象诗的意境

  1、你觉得诗人吟这首诗,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着哪儿吟诵的?

  (一个春天的夜晚,诗人站在船头或岸上向南眺望……)

  2、那么,在这月明之夜,诗人站在船头眺望着家乡的方向,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我们闭上眼睛边听听音乐,边想一想,当一回诗人体会一下。(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引生入境:

  月明之夜,晚风徐徐,诗人走出船舱站在岸上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离自己的家是这么的近,现在又是春天了,诗人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来:家乡的青山……绿水……田野……江岸……诗人望着圆圆的明月,眺望着家乡的方向,不禁想……

  3、如果你是诗人,你在想些什么?(扮演诗人说想到的)

  4、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五、品味“绿”字,咬文嚼字

  1、介绍王安石炼字的故事。

  2、请你想象一下,王安石还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了这个“绿”字:

  老师适当点拨学生体会“绿”字的妙用:

  ⑴ 春风给江南带来了绿色。

  ⑵ “绿”字还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和剩机感。

  ⑶ “绿”字和“还”字还有内在的联系,明媚的春色更引发了诗人想回家的念头。

  3、指导吟诵,教师小结:

  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所以,我们在写作时也要注意遣词用句。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强烈的思念之情。

  六、指导背诵

  最后让我们一起把这首思念家乡的古诗记在心里吧。

  七、作业

  1、吟诵古诗。

  2、摘录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古诗词2~3首,阅读课上一起交流学习。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7

  [设计理念]

  打破串讲串问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紧扣诗眼“还”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运用比较法品味欣赏“绿”字在本诗中的作用,学习、体验诗人苦心推敲字词的写作态度。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欣赏“绿”字在本诗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初步感知诗人思乡之情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板课题),这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板书)在旅途中写下的一首思念家乡的诗。

  2、把你收集到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3、教师范读(注意听清楚每个字音)

  4、出示课件,自由读诗,判断六个多音字和一个变音字在诗中的正确读音。

  5、指名判断读音后齐读。

  6、自由读诗,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7、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解题,板画)

  (过渡:诗人停船瓜洲,想念着离自己不远的家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人的家乡在哪里?诗人又是怎样通过短短的四句诗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呢?)

  下面我们就通过理解诗句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二、紧扣“还”字,披文入情,深入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1、自由读诗,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2、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若A:学生汇报

  一、二句的诗意,师引导生从这两句诗句中找出有关的地名,并弄清它们的`位置关系,指名一生上台在原有的长江图上贴画,并看着图示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若B:学生尝试解释第三句,并从“又”字体会诗人的感情。(板书:离家久——早想还)

  师引导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生答)诗人此时有何感想呢?生汇报学习第四句。

  引导:谁能加上语气词(啊、呢)把第四句的诗意及作者强烈的思乡情表达出来?

  问:谁能用三个字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

  问: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你认为后面应该补上怎样的板书?(引导生板书:不能还)

  问: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讨论、升华诗情,体验作者情感: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让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4、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试着背诵)

  5、同桌互说诗意。

  三、品味“绿”字,咬文嚼字,体会诗人用词之精妙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首诗中有两句诗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一个字吗?(------绿------)

  2、师:对,据说王安石为了这个“绿”字,推敲了很久,进行了十多次修改,最后才决定用“绿”字,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到、过、入、满、)你能放到诗中读一读吗?为什么最后用了“绿”字呢?它好在哪里?

  3、教师总结: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四、选字练习,学习运用,体会“推敲”的妙处

  1、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起、动、翻、皱、拂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2、自由填字:

  春风吹()了树梢,吹()了小草,吹()了河水,吹()了花苞。

  五、总结全文。

  附板书: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靠家近—>很想还

  简贴画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早想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泊船瓜洲》优秀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自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语: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更以它意境深远、含义深刻、琅琅上口的独特艺术魅力受到人们喜爱,你们喜欢古诗吗?

  哪位同学能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请学生背背)

  看到同学们背得那么起劲,老师也想背一背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欢迎我吗?(老师背诵《泊船瓜洲》)

  2、揭题:刚才老师背的'就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首诗《泊船瓜洲》。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结合文中的“预习”,读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引出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释词语,明诗意;3、入诗境,悟诗情)

  三、运用方法,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你们知道王安石吗?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教师作适当补充)

  2、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

  过渡: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跟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学习,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学前两句,也可以学后两句,还可以整首学,看你们能知道些什么。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换意见。

  2、汇报学习情况。

  3、引导学生了解京口、瓜洲、钟山三地的位置关系。

  4、指导朗读一、二句。

  隔着一条江、又隔着几重山,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可见思乡之情切,看谁能读出诗人思乡之情切。(比较读、自己读、齐读等)

  5、重点理解:又绿、何时

  6、指导朗读三、四句。

  江南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两岸,这时候的家乡春暖花开、满眼新绿、生机勃勃,家乡是如此之美,但作者却发出了无奈的长叹:明月啊明月,你什么时候照着我回故乡呢?请同学们试读出诗人的无奈之情。(找小伙伴互相评价读,个别读,齐读)

  7、试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8、交流所知道的资料: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思想之情切,为什么不能回家乡?

  (三)入诗境,悟诗情

  1、配乐(古筝乐)朗诵全诗。

  2、体会“绿”字的妙用。

  (1)你认为哪一句诗写得最美?哪个字用得最好?

  (2)据说诗人开始时不是用“绿”字,同学们想想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3)讨论:诗人为什么选择了“绿”字?

  (4)师归纳:这个“绿”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江南的风景写活了,其他字只写了春天的到来,而“绿”字用在这里仿佛是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变绿的画面,尽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家乡美景的思念。

  3、配乐(古筝乐)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心中无限情,一个“绿”字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使《泊船瓜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让我们再读读这首名诗吧。

  4、背诵。

  四、总结延伸

  1、思乡是人类恒古不变的情怀,许多诗人的诗中都表达了这种情思,《泊船瓜洲》就是一篇思乡名诗。

  2、你还知道哪首思乡诗,背给大家听听。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泊船瓜洲》。

  2、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游子吟》。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又绿 思念故乡

  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