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人教版四上数学教案(锦集13篇)

时间:2023-12-13 15:10:44 教案大全

人教版四上数学教案 篇1

  本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案

  课题 亿以内数的认识(例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教学难点 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图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

  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4、出示图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

  北京市人口:人

  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

  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

  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

  10个十万是多少?

  10个一百万是多少

  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学生在计数器上数数。

  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 万级 个级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位

  1 3 8 1 9 0 0 0

  ↑

  表示8个十万

  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4个数位是一级。

  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三、巩固新知

  1、 做一做的1题数数

  2、 做一做的2题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

  3、练习一的第1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做一个数位顺序表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亿级 万级 个级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位

  1 3 8 1 9 0 0 0

  ↑

  表示8个十万

  个人修改

  让学生写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千万位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老师明确说明:千万位左一位是亿位,它的计数单位是亿。在计数器上显示 “亿”。

  教后反思:

  教学效果不错,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

  教案

  课题 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例2、例3)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概括出读写的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以有的知识,通过合作、讨论探究,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

  教具准备 卡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看卡片,读数,说组成

  3564、407、1000、570、603、 7216、、3003、5400、4009、5800、6040、5708、

  读数的方法是什么?

  3、 计数器上显示数,学生写出来。

  五千零四 八千九百 六千三百四十三、八千零六十八,九千零一

  写数的方法是什么?

  4、 这节课我们赖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例2读出下面各数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2 4 9 6

  2 4 9 6 0 0 0 0

  6 4 0 7 0 0 0

  8 5 0 0 0 3 0 0

  读作:

  学生自己试读,讨论怎么读?

  问:1)含两极的数怎么读?

  2)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数位上出现0有该怎么读?

  师归纳:个级的数表示的是多少“个”,万级的数表示多少“万”

  4)问:怎么读亿以内的数?

  师总结归纳:先度完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 5)完成做一做

  2、例3

  某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六千八百五十万:

  三千零八十万: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四万零九十

  学生试着写数

  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写?先写哪一级,什么时候写0?

  完成做一做写数

  问:怎么写亿以内的数?

  师归纳: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写0占位。

  三、巩固新知

  1、练习一的2、3读出数

  2、练习一的第7题写数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练习一5、6、9 个人修改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经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简明概括,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法

  教学效果不错,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

  教案

  课题 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练习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练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写数的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读写数。2、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数感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巩固亿以内读数和写数方法的过程,提高学生正确读写数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 题卡b

  1、你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

  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练习卡。

  2、内容:判断题:

  (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读出下面数

  

  8600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二百七十万 一百万七千

  七万零九十 一千零五十万零三十

  二、判断反思:

  (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

  反思:

  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

  ② 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

  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④ 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

  (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⑥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

  ①观察第一、二小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②观察第三、四小题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③谁能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进行总结?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

  ①想一想怎样写出亿以内数?

  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能迅速、快捷、避免错误。

  (5)请你对自己评价一下,是否是一个好老师。

  三、巩固练习:

  要想当一个好老师光给别人挑出问题是不够的,自己必须概念清晰。下面请你们自己测试一下自己。

  1、出示书中的图片练习P9 4题,P10 8题,P11 11题。

  2、通过这组练习请你为自己打分。来读

  判断下面那些说法不合理。

  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我今天卖出二千万根冰棍;

  我们学校有500多人;

  我们学校有十万人。

  3、用0、0、0、1、2、3、4这七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七位数。

  读两个0;读一个0;所有的0都不读;读三个0。

  4.第12页 第12题;第14题;

  5、合作小组用自己做的转盘练习读、写数。

  四总结:请你谈谈当一名好老师的感受。

  五、作业:第12页的13题

  转盘练习读、写数。 个人修改

人教版四上数学教案 篇2

  1.二次根式:式子 ( ≥0)叫做二次根式。

  2.最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⑴被开方数中不含开方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⑵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 ⑶分母中不含根式。

  3.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若被开方数相同,则这几个二次根式就是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性质:

(1)( )2= ( ≥0); (2)

  5.二次根式的运算:

(1)因式的外移和内移:如果被开方数中有的因式能够开得尽方,那么,就可以用它的算术根代替而移到根号外面;如果被开方数是代数和的形式,那么先解因式,变形为积的形式,再移因式到根号外面,反之也可以将根号外面的正因式平方后移到根号里面.

(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二次根式相乘(除),将被开方数相乘(除),所得的积(商)仍作积(商)的被开方数并将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 ? (a≥0,b≥0); (b≥0,a>0).

(4)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都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

【典型例题】

  1、概念与性质

  例1下列各式1) ,

  其中是二次根式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例2、求下列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1) ;(2)

  例3、 在根式1) ,最简二次根式是( )

  ) 2) ) 4) ) 3) ) 4)

  例4、已知:

  例5、 (2009龙岩)已知数a,b,若 =b-a,则 ( )

  A. a>b B. a2、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计算

  例1. 将 根号外的a移到根号内,得 ( )

  A. ; B. - ; C. - ; D.

  例2. 把(a-b)-1a-b 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例3、计算:

  例4、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a= ,b= .

  例5、如图,实数 、 在数轴上的位置,化简 :

  4、比较数值

(1)、根式变形法

  当 时,①如果 ,则 ;②如果 ,则 。

  例1、比较 与 的大小。

(2)、平方法

  当 时,①如果 ,则 ;②如果 ,则 。

  例2、比较 与 的大小。

(3)、分母有理化法

  通过分母有理化,利用分子的大小来比较。

  例3、比较 与 的大小。

(4)、分子有理化法

  通过分子有理化,利用分母的大小来比较。

  例4、比较 与 的大小。

(5)、倒数法

  例5、比较 与 的大小。

(6)、媒介传递法

  适当选择介于两个数之间的媒介值,利用传递性进行比较。

  例6、比较 与 的大小。

(7)、作差比较法

  在对两数比较大小时,经常运用如下性质:

① ;②

  例7、比较 与 的大小。

(8)、求商比较法

  它运用如下性质:当a>0,b>0时,则:

① ; ②

  例8、比较 与 的大小。

  5、规律性问题

  例1. 观察下列各式及其验证过程:

, 验证: ;

  验证: .

(1)按照上述两个等式及其验证过程的基本思路,猜想 的变形结果,并进行验证;

(2)针对上述各式反映的规律,写出用n(n≥2,且n是整数)表示的等式,并给出验证过程.

人教版四上数学教案 篇3

  本节课的内容是有括号(主要是有中括号)的四则运算顺序,是在二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学习的,对有关的四则运算顺序(包括有小括号的两步运算)有了初步的掌握。但从我这节课之前让学生试做《学案》第5页的有关练习所反馈的情况来看,发觉孩子们对四则运算的顺序(特别是含有三步计算的运算顺序)并没掌握,所以我在复习这一环节里,分三种情况复习了有关的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一式多变的形式,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们合作探究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让孩子们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孩子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由于比较详细地复习了,所以孩子们课堂上的反馈还是比较好的:学习气氛比较活跃,积极性比较高,练习正确率比较高。

  不足之处:

  由于复习时间用得过长,导致练习的时间稍微少了些,练习的形式、题形等不够多样。这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人教版四上数学教案 篇4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乘法》教案

  教学目标:

  经历把几个几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认识“几个几”和惩罚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乘法算式;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经历算式分类、由“几个几”的实物抽象成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形成几个几的观念,体验加法与乘法的联系,感受乘法算式的简便,发展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感受乘法来自实际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对数学相关的生活现象产生一定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几个几”和乘法含义

  教学难点:

  乘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周老师想带领大家一起到动物学校去瞧一瞧,想去吗?诶,我们来到动物学校的大门口,大门关着,是不是?原来呀,要想进入动物学校,还得先过大门这一关,这些加法算式,你会算吗?请你选一道你喜欢的算式来算一算,谁先来?

  谈话:都算对了,怎么门还没开呀?

  出示小猴说:在这些算式里还藏着一个小秘密呢!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指出:这些算式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加数不相同的连加算式,另一类是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今天咱们就来研究这些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

(我在这个环节设计了算式分类这个细节,让学生通过把算式分类,使学生对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的形成几个几的观念作一个铺垫,还培养了学生的分类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新知

  认识“几个几”

  谈话:终于,门,开了。这个动物学校可真美丽!在这个动物学校里你看到了几种小动物?(生:小兔子和小鸡)

  谈话:我们先来观察小兔子,把小鸡先藏起来!

  提问:小兔子是怎么排列的?(生:每堆2只,有3堆)(2只2只的排列)

  引导:小兔子是几只几只的在一起?有几个这样的2只?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个2只,2个2只,3个2只。

  提问:一共有这样的几个2只?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生:一共有这样的3个2只)

  提问:你能帮周老师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只兔子吗?怎么列算式?(生:2+2+2=6只)

  追问:同学们,这是几个2相加得多少?(板书:3个2相加得6)

  说明:3个2相加得6,兔子有6只。

  提问:我们再来看小鸡,小鸡是怎样排列的?(每堆3只,有4堆)

  提问:那小鸡是几只几只的在一起的呢?请小朋友来说一说有几个这样的3只?你来数给我们看看?全班再来一起数一数(1个3,2个3,3个3,4个3)

  提问:小鸡一共有这样的几个3只?

  提问:那你会列算式吗?(生:3+3+3+3=12只)

  追问:这里又是几个3相加得多少呢?(板书:4个3相加得12)

  说明:4个3相加得12,小鸡有12只。

  总结:观察我们刚写的两道算式,每道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第一道算式可以简单地说成“3个2相加”,第二道算式可以说成“4个3相加”,以后碰到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都可以简单地说成“几个几相加”

(设计说明:在这个环节,我通过让学生观察兔子和小鸡的排列,理解3个2的实际意义

——兔子每堆2只,有3堆。接着让学生观察3个2相加的算式。这样的设计,从具体到抽象,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几个几相加”的意义)

  2教学“试一试”

  谈话:下面,就请小朋友用小棒来摆一摆几个几。请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再动手摆一摆。

  活动一:

  谈话:请你拿出两根小棒,举起来让我看一看,这就是1个2。将它摆在桌子上,算作一堆,现在请你照样子,摆堆。请同学上来摆一摆。

  谈话: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里一共有几个几?(个2)

  提问:谁能列出一道加法算式?这是几个几相加得多少呀?

  活动二:

  谈话:下面请你自己动手摆3个4。请一位同学上来摆一摆。

  谈话: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里有几个几?

  提问:你会列算式吗?这是几个几相加得多少呀?

  活动三:

  要求: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来摆几个几。摆之前,先想清楚每堆摆几根,摆这样的几堆。摆好后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你摆的是几个几。想好了吗?想好了就开始吧!

  谈话:请一位同学上来摆一摆。你来介绍一下你摆的是几个几?你会用算式来表示吗?简单地说,就是几个几相加得数是多少呀?

  谈话:我们在摆的时候呀,小猴它也在摆,看!它摆的是什么?(花片)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小猴它摆了几个几呀?你是怎么看的?有没有不一样的看法?(生:横着看,它摆了3个。竖着看它摆了个3。)你会用算式表示吗?(++=1、3+3+3+3+3=1)也就是几个几相加得多少?(3个相加的1。个3相加得1)

  提问:咦,为什么他们的得数都是1呀?(花片的总数不变)

(设计说明:摆小棒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首先,说明摆几堆,每堆摆几根。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几个几的实际意义。接下来,要求学生摆3个4,将具体的要求加以抽象,让学生思考后摆。最后,让学生自己想“几个几”并摆一摆。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动手摆,对“几个几”“几个几相加”的意义有循序渐进的实质性理解。)

  3教学“例2”

  谈话:小猴看咱们班小朋友都这么聪明,想继续邀请咱们去动物学校的电脑室去看看,想去吗?

  出示:电脑教室1

  谈话:这就是电脑教室1了,仔细观察,这里的电脑室怎么排列的呀?一张桌子上有几台电脑?有几张桌子?(每张桌子上有2台电脑,有4张桌子)

  提问:谁来数一数,这里有几个几?你会列算式吗?(2+2+2+2=8)

  出示:电脑教室2

  提问:这里又是几个几相加呀?(8个2相加)

  追问:你会列算式吗?

  出示:电脑教室3

  谈话:哇!这里的电脑更多了!有100个2呢!你们来报算式,周老师来写好吗?呀!黑板都写不下了,让老师来想想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同学们也一起帮老师想一想好吗?哦,有同学想到了乘法,你真的和周老师想到一块去了!今天这节咱们就来认识乘法。

  指出:像这样的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就可以写成乘法算式。4个2,就可以直接写成4乘2等于8,或者2乘4等于8

  咱们一起来把这两道乘法算式来读一读,齐读,预备齐。

  指出: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这个符号叫做乘号,等号前面的两个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改写成乘法算式:你能把这道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它的乘数是谁?它的积是谁?

  对比:看这是我们用加法写的,这是用乘法写的。你觉得乘法怎么样?(写得很快,简便)

  指出:像这样几个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咱们就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像这样几个几相加得多少的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设计说明:逐步出示3张图,随着电脑数量的不断变多,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主动学习乘法的愿望,激发想学生学习乘法的热情。)

  4设计游戏,巩固应用

  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太精彩了。来玩一个游戏好吗?

  听清楚游戏规则:老师击鼓,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每次敲几下,敲了几个几。同时思考,要知道一共敲了多少下,用加法怎么列算式,用乘法怎么写算式。准备好了吗?

  三、回顾整理

  小朋友们,我们今天这节,学习的是什么知识呀?(几个几、用乘法来表示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用到乘法,从今天起小朋友们啊就多了一双乘法的眼睛。你能找到你身边的乘法吗?周老师先来举个例子怎么样?一只手有根手指,两只手那就是几个呀?(2个)你会用乘法来表示吗?如果是两个小朋友呢?现在有几个啦?(4个)你会用乘法来表示吗?希望小朋友能用乘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生活中的事物。今天这节就上到这里!

人教版四上数学教案 篇5

  单元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利用他们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4、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尝试进行设计。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2、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图形,了解用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

  2、小组互相介绍。

  3、小结学习情况。

  二、新课教学

  1、小组汇报:

  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

  2、归纳板书:

  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吗?

  (1)小组交流

  (2)汇报评议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

  仔细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涂一涂

  按要求画一画。

  3、想一想

  请你接着画下去。

  4、数一数

  眼睛看仔细,试做,校对。

人教版四上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整5分的),知道1时=60分。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

  3、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正确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正确读出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闹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展示钟面)1、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那老师今天就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出示谜语)看看你们能不能猜出来?

  师:对,钟表,有了钟表,我们就可以很方便的知道时间。

  师:同学们,一年级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谁能举手说说钟面上的时间,(投影逐个出示9时,11时)(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小朋友真能干。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时间,(边说边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来读一遍课题。二、自主探索,认识几时几分。师:孩子们,请看大屏幕。

  1、(投影展示钟面。)师:下面请你们仔细观察钟面,和同桌说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呢?(学生观察后汇报。)(时针、分针、数字等)

  师:哪位小朋友来说说你的发现?(提问三人),你观察得真到位。

  2、认识时针的运行。

  师:钟面上有12个数字,我们把连续的两个数字之间叫一大格,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钟面马上数一数,钟面上一共有几大格?(生:12大格,请2至3名学生说)是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时针走2个大格,是几时?时针走一圈又是走了几时?3、认识分针的运行。

  师:(教师边演示边说)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叫一大格,那这就叫———小格(师手指课件,生齐说)师:一大格里面有几小格呢?请同学们拿出钟面数一数,同学们数好了吗?

  生:5小格。

  师:两大格呢?(10小格)

  师:那整个钟面一共有几个小格呢?请小朋友再数数,和同桌交流交流。

  师:小朋友,你们数完了吗?(提问2人)你是怎么数的?

  师:下面跟老师数一数。(优化5格5格数的方法)并和学生一起演示一遍。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有谁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多长时间呢?(回答并板书,让学生读一遍)那分针走一大格呢(回答并板书,让学生读一遍)?

  师:如果分针从12走到3,是几分?分针从12走到6,是几分?

  师:对,当分针从12走到6,是30分。我们在生活中也把30分叫做半小时,因为这个时分针刚好走了半圈,所以我们叫它半小时。师:下面老师再来考考大家,分针从12走到9,又是几分?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0页,完成钟表的钟表的填空。

  师:做完的同学请举手。你们填得对不对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这里填几...(课件显示答案)

  4、探究时分的关系。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分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60分)师:分针走1圈有的认为是60分,有的认为是1时,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观察“分针走1圈,时针有什么变化?”

  师:现在时针和分针都指着12,睁大眼睛,看好了。

(播放课件:学生观察并思考)

  师:分针走1圈,时针有什么变化?请小组讨论。师:哪组先来汇报,分针走1圈,时针有什么变化?那时针走1大格是多长时间?(板书1时)师: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分针走一圈是60分(板书:60分)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1时和60分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

  谁再来说一说?师:看来孩子们都发现了“分针走1圈的同时,时针走了1大格。分针走1圈是60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所以1时=60分,反过来:1时=60分。(板书:1时=60分)师:请同学们现在把课本合上,再来读一遍1时=60分。

  5、读写时间

  师:同学们已经会看整时的钟面,下面请大家看这一个钟面,谁能说说这个时刻?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看的?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现在是几时几分?你是怎么看的?

  生:4时5分。我的方法是:时针走过4就是4时,分针指着1就是5分,所以是4时5分。师:这位同学说得很棒,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师:我们除了会读时间,还要会写时间。同学们还记得一年级学的两种方法吗?一种是普通计时法(板书),一种是电子计时法,(边板书边说)是几时就在左边写上几时,中间写2个小圆点,是几分就在右边写上几分,特别要注意,如果分不够10,就要在这两个小圆点后面加上一个0,然后再写分。

(电脑出示4:30,4:45钟面)

  师:下面再来考考大家。看到这两个钟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用两种方法来表示这2个时刻,1、2组写左边的时间,三、四组写右边的时间,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巡堂)从一、二组找一个代表,从三、四组找一个代表上黑板书写。之后教师评讲。

  师:一、二组同意你们代表的这个答案吗?三四组呢?

  师:这位同学写4时30分,除了这种写法,同学们还有其它写法吗?

  生:4时半。

  师:为什么?

  生:因为分针这时候刚好走了半圈。教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学会了读时间的方法,这就是先看时针,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师:同学们再来看看这三个时间,注意到它们的时针了吗?4:05的时针只是刚刚走过了4一点点,4:30的时针则是在4和5的中间,4:45,时针非常的接近5,但还没有走过5,所以不是5:45分。

  现在请同学们写一写课本91页的.做一做,并对易错题评讲。6、拨时间练习(课件出示)。师:同学们现在已经学会了读时间和写时间,现在我们就来进行一个小比赛,动手拨一拨时刻,请同学们做好准备,老师说,你们拨。(3:20,5:50),拨完的同学请举手,让老师看看,拨对了没有?

  师:拨完了老师所说的时间,接下来同学们再拔一个你们喜欢的时刻,并和同桌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时间。

  师:好了,同学们,拨钟时间结束,请同学们把手中的钟面放好。

  三、生活中的时间。

  向学生展示升旗和动车票,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师: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你们看这2幅图,同学们可以从图中找出今天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吗?

  四、提高题

  课本95页第8题。让学生写时间,并能根据规律画出时针和分针。

  五、总结:时间总是匆匆走过,今天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时间的哪些知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非常的宝贵,所以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时间,认真学习。

人教版四上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教学重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学活动

  一、复习旧知

  按规律填数: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动画演示:

  2、问:老师想知道有几只小鸟,谁愿意帮我?你是怎么知道的?

  3、继续演示:又飞来一只小鸟(学生观察)

  问:这时你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些什么?

  4、“一共有几只小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小组合作,

  2、探索多种算法

  2、全班交流算法。

  四、学习加法算式

  (1)由原来的4只鸟,又飞来1只鸟,的.数量抽象出数字4和1。

  (2)教师说明:把4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5。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4和1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4+1=5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6)启发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加法表示的事例。

  五、分别学习4、3、2的加法算式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用加法算式表示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人教版四上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元,右边一家则是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4)“米= 0米=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习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习, 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与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小数由到,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

  概括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过度: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应用新知,尝试练习。

  (1)出示例3:把和化简.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交流,尝试练习。

  (3)引导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4) 同桌讨论: 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六、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米 元 500米 元 米 元 600千克 20米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700 908 150

  3.化简下面的小数.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3 14

  5.判断.

  元=5元( ) 7元=元( ) 8米=米( )

  吨=吨( ) 千克=00千克( ) 升=升( )

  6.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价钱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小数中间的零不能去掉。

人教版四上数学教案 篇9

  人教版高中数学目录

  高中人教版(B)教材目录介绍

  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

  1.1 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第二章 函数2.1 函数

  2.2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3 函数的应用(Ⅰ)2.4 函数与方程

  第三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3.1 指数与指数函数

  3.2 对数与对数函数3.3 幂函数

  3.4 函数的应用(Ⅱ)

  必修二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1.1 空间几何体

  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第二章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2.1 平面真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

  2.2 直线方程2.3 圆的方程

  2.4 空间直角坐标系

  必修三

  第一章 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2 基本算法语句

  1.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

  第二章 统计2.1 随机抽样

  2.2 用样本估计总体2.3 变量的相关性

  第三章 概率3.1 随机现象

  3.2 古典概型

  3.3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4 概率的应用

  必修四

  第一章 基本初等函(Ⅱ)1.1 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3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二章 平面向量2.1 向量的线性运算

  2.2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2.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4 向量的应用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3.1 和角公式

  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

  3.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

  必修五

  第一章 解直角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2 应用举例

  第二章 数列2.1 数列

  2.2 等差数列2.3 等比数列

  第三章 不等式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2 均值不等式

  3.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4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

  3.5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选修1-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

  1.2 基本逻辑联结词

  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

  2.2 双曲线2.3 抛物线

  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

  3.1 导数

  3.2 导数的运算3.3 导数的应用

  选修1-2

  第一章 统计案例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第四章 框图

  选修4-5

  第一章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

  1.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

  法

人教版四上数学教案 篇10

  一、操作引入

  1、谈话: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段,看着尺子,还可以怎样说它的长度;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看着尺子,还可以怎样说它的长度?

  2、小结:通过画线段的操作活动,同学们发现了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知道了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今天,我们就要应用这些知识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1。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请同学们取出自动铅笔的笔芯,仔细观察,猜猜大约有多长?

  学生猜测。

  用直尺量量笔芯的长度是多少厘米?(测量的结果取整厘米)

  学生测量。

  笔芯的长度如果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想法,汇报,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1)1毫米1毫米地数出来。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2)10毫米10毫米地数出来的。

  (3)推想出来的:1厘米=10毫米,6厘米是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

  2、“想想做做”第1题:指名读题,一起动手量出每个图形中各边长是多少厘米,全班校正量的结果,把量得的厘米数换算成毫米数,指名说说各自的想法。

  2、教学例2。

  (1)出示例2,指名读题,板书:

  80厘米=( )分米,先自己想一想,再在组内交流:80厘米是8个10厘米,所以80厘米=8分米

  三、综合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2、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学生交流想法。

  2、做“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3、做“想想做做”第5题:先估计各线段的长是多少厘米;测量线段的长,验证估计结果的正确性。

  问:“测量的长度用毫米做单位是多少毫米?”

  4、做“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先估计,再量。最后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拓宽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课后做“想想做做”第6题。

  (1)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

  (2)从发芽的第一天起作好记录,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填写记录表。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

  80厘米=( )分米

人教版四上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教材P107—109

  教学目标: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 他 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黄

  红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P107“做一做”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P109 6

  [1]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2]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3]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P110 7

人教版四上数学教案 篇12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

  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

  一、复习引入

  1.前面我们学习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比如,方程

(1)x2=4 (2)(x-2)2=7

  提问1 这种解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提问2 这种解法的局限性是什么?(只对那种“平方式等于非负数”的特殊二次方程有效,不能实施于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

  2.面对这种局限性,怎么办?(使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配方成能够“直接开平方”的形式。)

(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方程 2x2+3=7x

(老师点评)略

  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0,方程无实根。

  二、探索新知

  用配方法解方程:

(1)ax2-7x+3=0 (2)ax2+bx+3=0

  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2+bx+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已知ax2+bx+c=0(a≠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1=-b+b2-4ac2a,x2=-b-b2-4ac2a(这个方程一定有解吗?什么情况下有解?)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b,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

  解:移项,得:ax2+bx=-c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bax=-ca

  配方,得:x2+bax+(b2a)2=-ca+(b2a)2

  即(x+b2a)2=b2-4ac4a2

∵4a2>0,当b2-4ac≥0时,b2-4ac4a2≥0

∴(x+b2a)2=(b2-4ac2a)2

  直接开平方,得:x+b2a=±b2-4ac2a

  即x=-b±b2-4ac2a

∴x1=-b+b2-4ac2a,x2=-b-b2-4ac2a

  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将a,b,c代入式子x=-b±b2-4ac2a就得到方程的根。

(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公式的理解

(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例1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x2-x-1=0 (2)x2+=-3x

(3)x2-2x+12=0 (4)4x2-3x+2=0

  分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应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

  补:(5)(x-2)(3x-5)=0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2页 练习1.(1)(3)(5)或(2)(4)(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

(2)公式法的概念;

(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将所给的方程变成一般形式,注意移项要变号,尽量让a>0;2)找出系数a,b,c,注意各项的系数包括符号;3)计算b2-4ac,若结果为负数,方程无解;4)若结果为非负数,代入求根公式,算出结果。

(4)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习题4

人教版四上数学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位数与多位数乘法计算方法及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熟练掌握一位数与多位数乘法计算。

  3、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

  重点难点:

  一位数与多位数乘法计算,末尾有零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媒体,介绍嘉年华。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算式:60×4=240 (板书)

  看看同学们是否算得对?(媒体演示)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竖式计算,说说计算过程。”

  生:“先用个位上数与7相乘再用十位上的数与7相乘。”

  探究二

  师:“竖式计算,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把数位多的数放在上面。”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乘乘除除》教案

  师:“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生:“第二种方法好,只要计算两步,第一种要计算三步。”

  小结:因数末尾有0,先把0前面的部分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运算,再把因数末尾所有的0添上。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乘乘除除》教案

  师:“谁算错了?错在哪里?”

  生:“第一位同学十位上的0没有和4相乘。”

  小结:因数中间有0时,别忘了也要相乘。

  探究四

  分析题意,列式计算

  师:“15×4+18,先计算什么?”

  生:“先算15×4”

  小结:计算中应注意先乘后加。

  三、及时练习

  练习一

  200×15

  学生独立完成。

  师:做题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小结:竖式计算中注意不要漏去末尾的零。递等式计算中注意先乘除后加减。

  练习二

  1、出示三道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竖式计算中注意不要漏去末尾的零。递等式计算中注意先乘除后加减。

  2、出示一道递等式。

  师:递等式中要注意先乘除后加减,我们再来练习一题,看谁计算的又快又准!

  练习三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列式计算,说说计算过程。

  四、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①:“乘法的竖式计算一般把数位多的方在上面,从个位算起。”

  生②:“因数中有0,0也要计算。因数末尾有0,可以巧算。”

  生③:“递等式计算要先乘除后加减。”

  …………

  五、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

  1、用竖式计算

  ⑴ 8×200 ⑵ 1020×50

  2、递等式计算

  ⑴ 127×4-239 ⑵ 42+158×6